再听一次 感受不同 ——参加普通话培训班心得体会
编辑:
陈雅馨
来源:
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9-10-28
10月28日,我参加了省直机关党校举办为期3天的普通话(第二期)培训班,最开始拿到培训资料的时候,我很茫然,培训材料似乎跟我所知道的材料都对不上号,带着问号我走进教室,开始了学习。
第一堂课讲的是语言情感,上课的老师是四川电台的招杨老师,说实话并不知道他是谁,但从客观上评价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让我可以继续听他讲的内容,招杨老师给大家讲解了普通话的定义、来源、以及大家国家汉民族的七大方言区。他纠正了一个大家对普通话理解的误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其实不然,北京话只能说是比较接近普通话,只在一些读音尾缀上有差异,但北京话并不是普通话。普通话实际是比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普通话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招杨老师用他的风趣幽默来调节上课烦闷的气氛,利用四川、河南、东北等多地方言和普通话,向学员们演示方言读文章和普通话读文章的差异,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有很多学员都在跟着小声的练习。通过这堂课让大家知道朗诵诗文和朗读诗文的差异,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不要刻意断句、强调,要先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想表述的情感,正确表现文章的意思,让任何一个听到的人即使不看文章也能深有感触。
另外一位来自四川传媒学院的杨苏老师则是给大家讲声母、韵母的正确发音及方法、正确发音位置,如舌尖音、舌尖前音、舌面音、翘舌音、平舌音等。杨苏老师举例子来找差异,大家瞬间就能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从开始大家不敢张嘴发声,到大家跟着杨苏老师小声练习,到大家读完词组由杨苏老师来纠正错误,大家前后的转变让我想起当初我最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从怕——小声——大声,潜移默化的改变,让你更能听进去老师讲的内容,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么纠正。
3天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温普通话的语言发声及表达,但这一次听,却和以前在学习的时候有些不一样。老师讲的内容虽然没有在学校接收得多,也没有那么系统,但似乎这一次却没有以前在学校听老师讲课时那么浮躁、那么不耐烦,也许是年龄增长了,能静下来听老师讲,也更愿意去听老师讲,而不是像那时总是充满着不乐意、想东想西的情况。
我很感谢集团这次给予我培训普通话的机会。这次培训也让我明白,普通话能说和说得好是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因为学的是这个专业,就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会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基本功不能断,偷懒是无法一直保持一个好的状态;不练习,当你自己在需要说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如人意,或者“味道”不对了,或者说得没有以前好了。在大家的工作岗位,也要时时学习,要严格要求自己,已掌握的技能也要一直温习,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在一个好的状态。